监理检测网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别让孩子对爱饥渴 [复制链接]

1#

                                                           中国教育报
 
     他为什么哭闹?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透过绘画,你能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世界
    个案描述:小帅,4岁,男孩,最近一年经常无故哭闹。
    第一次晤谈
    妈妈:小帅已送托一年多。最近这一年,他越来越爱哭闹,经常心绪不佳、情绪不稳。我出国时他不是这个样子,只有两年,情况就变得这么糟。在家不听话,总是闯祸,不是把床单揪下来扔在地上,就是把自己的图画书撕成碎片,又哭又闹。在幼儿园也总是给老师添乱,不是不听从老师的指挥,就是和小朋友发生争执,还动手打人。
    点评:孩子早期与母亲的关系对孩子极其重要,是孩子身心成长的基本关系模型。孩子4岁仍处于与母亲亲密关系期,妈妈出国,对小帅有一定的心理影响。
    爸爸:我不是娇惯孩子的那种父亲,可这孩子越来越成问题。以前我的话他还听,现在我也无计可施了。他脾气可真大,动不动就哭闹,一哭就是几个小时,实在哭累了才停下。有一次他哭闹,我气不过就拍了他两下,想吓唬他,可是事情更糟了,他哭得更加不可收拾,到最后我也不理他,直到他哭得全身都被汗水湿透,累得缩在沙发上睡着了。
    点评:孩子习惯性地哭闹,原因一定出在平时。孩子发脾气,大人也跟着情绪失控,事情就更糟。屈身或蹲下来与孩子交流很可能比板着脸公事公办效果好。不娇惯并不等于置之不理,哭成这样,他真正的要求是什么?坚守“不娇惯”的原则有可能伤害孩子。
    奶奶:这孩子生活上什么也不缺,我们照顾他无微不至。长这么大,我都是每晚看着他睡着了,才回到自己的家。我们担心这孩子会不会是心理上出了问题?
    点评:看来在小帅的心理关系上,奶奶是“妈妈”的替代,妈妈回来后,照管方式发生变化,还没有适应,就又送托。潜在的问题是,小帅的内心关系发生紊乱,由奶奶充当的“好妈妈”不出现了,而现实中的妈妈没有能满足自己对亲密关系的要求。而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的实现,只能由孩子来认可,不是家长站在知识与期望的高台上,就可以筑就。
    老师:只要小帅在班里,我就感到很紧张,午休还没到,我就筋疲力尽了。其实,顺着小帅的脾气,他大多数时候还是可以安静地在一边玩。只是稍有不高兴,他大哭起来就没完,怎么哄也无济于事。
    点评:这位老师年纪很轻,看得出她有些焦虑。岗位上的适应能力、上级对工作的要求,自己对个人业绩的期望,考评的各项指标等问题,都会加剧青年教师的情绪体验。情绪紧张,问题就被放大。情绪传给家长,这个家庭就很慌乱。至于4岁的孩子,还不胜任将自己的情绪清晰地表达出来以求解决。其实,即使是成人,表达情绪也是相当困难的。至少我们不该这样要求孩子。
    治疗师:小帅有没有过很乖的时候,能和其他孩子一样保持情绪的平稳。
    妈妈:有。那天我下班较早,提前接小帅回家。一路上坐车,我抱着他,他都安静地看窗外,还不时地对我说这说那,心情挺好。回到家,我躺在沙发上看他玩,很奇怪,他一直都很平稳,直到晚上睡觉时,才稍稍有些烦躁。
    爸爸:有一次,我回家后忙着赶文件,他又无故哭闹。我用了一招很有效。我把他放在我的腿上,和我面对面坐着。我一手操作电脑处理文件,一手抱着他,抚摸他。他就在我身上,一连几个小时都很安静,后来乖乖地睡觉了。只要是由我来陪着他睡觉,他就不太哭闹。
    老师:上次带孩子们集体游园,我提前就紧张坏了。就怕这大热天,小帅要是再哭个不停,非中暑不可,那怎么得了?所以,我来回的路上都是一直抱着。后来,家长都来接孩子了,他安静地等在一边,还和其他家长聊天呢。
    点评:显然,小帅的心境安稳总是与亲密有关。妈妈无意中陪伴了孩子,这很可能就是孩子所要的安全感。从爸爸的话来看,总想着不要娇惯孩子,这可能将拦阻小帅得到应有的爱。妈妈照管方式的转变,没有做到承上启下,这让孩子全身心都不舒服。幼儿园老师的话似乎也说明着同样的问题,身体的接触是最直接的语言。陪伴是一种很好的交流,亲密关系给小帅带来踏实的感觉。要进一步了解小帅的内心体验,还得用艺术疗法,绕开言语的阻绊。
    第二次晤谈
    治疗师:小帅,老师想和你一起画画,好吗?就画你的爸爸妈妈。
    小帅:(欣然同意,立即拿起笔和纸)嗯,好的。
    (观察:小帅用笔熟练,他调整着纸的角度,动作敏捷。和其他小朋友不同,他在一张纸上不断地重复着一些三角型的面孔,没有明确地区分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妈妈,一律用的是黑色铅笔。)
    治疗师:小帅,现在老师想让你画妈妈,是你最喜欢的妈妈的样子。画完之后,再画爸爸,只画你最喜欢的爸爸的样子,颜色由你来挑。
    小帅:好啊!(动作放慢了,显得小心翼翼。)
    治疗师:你画得很有意思,能不能讲讲看。
    小帅:我喜欢妈妈和我玩,妈妈穿着带小房子的衣服。这是爸爸,抱我在房间里转,他穿着带条的衣服,我喜欢。
    治疗师:哦,是这样啊,好的。那你继续玩吧,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分析
    以上的信息表明,在孩子的心理上,他和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一般而言,儿童画里爸爸妈妈的形象不会是第一幅画中的这些形状,尖锐的角、有折点的线,眼睛、鼻子和嘴的概念不清晰,父亲和母亲的形象也不太分明。这可能与父母和孩子的亲昵程度不够有关,表明父母的爱并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且孩子可能因此而受到过伤害。情感需求有时是言语不能表述的,烦躁与哭闹就是孩子的一种表达。
    在第二幅画中,妈妈的线条柔和多了,没有直线和拐点。他画的是妈妈的一件睡衣,是粉红色的,有小房子。
    妈妈大多数时候都是穿着它抱他的。画中爸爸的衣服是爸爸下班回家时常穿的,有时穿着它和小帅亲热。
    简单地说,小帅需要来自于母亲的爱抚多一些。拥抱并不简单地意味着拥抱,那是对孩子有心理意义的互动。父母都爱孩子,问题是你爱到孩子了吗?进而,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了吗?
    有意识地增加相处的时间,孩子的情绪就会平稳得多,有了安全感,爱的需求被充分满足,也就不大会闹脾气了。父母和照管者都不需要说得太多,和孩子在一起时,多抚摸他的头、肩膀、手臂,多给予鼓励的目光和赞许的神态,透过拥抱、嬉戏等身体的接触传达爱,是父母要学习的,也是对孩子有益的互动。(中央美术学院) 
 

分享 转发
TOP
发主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