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检测网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贴]精华还是糟粕?与国际接轨必定要放弃自身文化吗? [复制链接]

1#

精华还是糟粕?与国际接轨必定要放弃自身文化吗?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北京国家大剧院


一座巨大的鹅蛋型建筑“北京国家大剧院”与我们的紫禁城遥相而望,这个怪异的超大型前卫艺术品,像一个天外来客,冷冰冰地卧在那儿,与我们的“紫禁城”显得极为不协调。有人说,这个灵感来自一张纸和一个杯子的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在设计上还是采取了“避”和“让”的手法,我认为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这位设计了戴高乐国际机场然后又遭其坍塌的设计师就曾坦言:“保护一种文化的惟一办法,就是要把它置于危险境地。”也就是说,他的设计理论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至于一种很危险的境地,很显然,由他设计的这座外星人建筑已经在以一种鄙夷的目光在调侃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皮埃尔·德梅隆设计的鸟巢体育馆

        
                                     农民自己建的鸟巢

        

鸟巢的设计者,瑞典设计公司的皮埃尔·德梅隆设计的这座耗资巨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同样在其外观上难以被人认同。这些世界顶极的建筑师们其设计信条是:以重复为耻。即:不重复前人的、他人的和自己的。鉴于这个理论,导致了一大批新、奇、怪、异建筑的诞生,这也许在建筑艺术史上是一次尝试,一个走向新型建筑艺术的试验过程。众所周知:试验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成功,其往往是成者寡,而败者众,也并不见得一流的设计师的每一件作品都会成为绝世之作。


              
                                   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

同样由国际大师设计的中央电视台这座超高型建筑,被北京人叫做“大裤叉”,这座建筑在其两栋大楼中的180米处分别挑出70米合拢,这无疑是力学和技术的一次极限型挑战,它会不会也跟法国的戴高乐国际机场一样,在哪一天忽然坍台呢?设计者库哈斯也不无感慨地说:“这一建筑也许是中国人无法想想的,但也的确只有中国才能建造”。

的确,中国是在思想上保守,在实践中开放的国家。中国对一些标志性建筑,其设计师在设计上完全摒弃和无视中国自身文化特征,其态度是默许和暧昧的,甚至是吹捧的。这些建筑除去它们高昂的设计费用、建筑物本身的高成本外,其后期的保养和维护费用都是笔不菲的开支。在中国目前经济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建一座许多功能也许只会使用一次,并且仅每平米的钢材消耗量就高达500kg的体育馆,是否代价太大?这与四十多年前悉尼建的悉尼国家歌剧院每平米消耗钢材30kg的“高昂”费用而使工*政府下台相比,中国的纳税人显然要讲面子得多。这也导致了中国近几年以来,为了急不可耐地和国际建筑接轨,几乎是没有任何招标条件地向世界设计师进行招标。于是,一栋栋超现代、超想像、超技术、超极限、超成本的怪异建筑在中国各个大型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建筑大多没有半点泱泱大国的民族文化含量,就连在中国搞设计的德国建筑师冯·格康也无比忧患地说:“我看到太多北京的建筑在追求一种表面的东西。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应该考虑和当地的历史与传统的关系”。我想:若鸟巢和那个怪异的鹅蛋型歌剧院搬到法国的凡尔赛宫或英国的白金汉宫附近,他们的民众也会答应吗?难道与国际接轨的唯一途径就是放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全盘西化吗?这些看起来无比前卫的建筑,究竟是精华还是糟粕还有待时间来给予定论。中国实在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接轨而牺牲自身文化将自己作为别人的试验场地。

引自:新浪 意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3297b0100ah7v.html
分享 转发
情系江河,志在水利。江河监理,有我有你!
TOP
发主话题 回复该主题